“出门想开车,但是开了车又怕不好停车,经常绕半个小时也找不到车位。”
\n如今,许多人对城市“停车难”深有同感。一边是车位紧张、缺口大,一边则存在车位闲置现象,如何盘活资源,化解停车难?
\n民生无小事,落脚点在一个“实”字。昨天,《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体现出重庆对停车这件“关键小事”的关注。《条例》会带来什么?停车难题,如何求解?
\n去年10月,两江新区礼嘉街道嘉果路智慧停车场建成投用,有效解决了周边区域的停车难问题。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n01
\n一句“停车难”,苦了许多人。
\n有车,难停难行。
\n早晚高峰,学校、医院、写字楼前,车辆大排长龙等位,有时甚至“倒灌”进周边道路,造成交通拥堵;一些陈旧片区,车位不足、道路狭窄,还常有违法停车、“僵尸车”堵路、占道经营,车辆难进难出;有的老旧小区没有固定停车位,回家找不到车位,出门挪不出车辆成居民痛点……更要看到,一个小局部的停车难问题,放在动态的交通网络中,就可能扩大,造成“乱停车导致停车难,停车难导致乱停车”的恶性循环。
\n无车也难受难忍。
\n停车难带来的人车矛盾,也在入侵民众生产生活的空间。一些盲道、绿化带、人行道被违停车辆霸占,轻则影响市容市貌,重则引发事故;一些小区里,车主私装车位地锁绊倒行人、人车争道、车满为患噪声不止、堵塞消防通道埋下危险因素等等,带来巨大的基层协调、治理压力。
\n这份难,更影响着城市运转的效率、城市对外的形象。
\n专注研究停车问题的学者唐纳德·舒普,曾给出这样的观点:不良停车行为将产生各种负外部性,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公共利益。
\n具体到当下,许多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都面临凸显的停车难题。一个例子是,近期多个文旅旺季里,不少城市特事特办,打开政府大院甚至驶离当地车辆,供游客停车。这虽赢得舆论的叫好,但也折射出停车资源供需不匹配、停车管理仍需优化的尴尬现状。
\n02
\n实际上,《条例》并非重庆第一次发力停车治理。在《条例》前,重庆曾出台《重庆市停车场管理办法》,对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点进行管理。但眼下,停车需求日益庞杂化、多元化,滋生出许多新问题,需从更高维度求解。
\n扩容不足,停车难“有位”。
\n这反映在城市停车量上的缺口,与质上的不足。一些老旧城区难于增设停车场地,既有停车设施的改造扩容也推进缓慢,“停车难”成历史欠账。有地方一阵风式打造机械停车库,但尺寸逼仄,承重能力有限,停不进当下的新能源汽车,成了用不到又拆不掉的“0停车库”。
\n而停车产业发展梗阻,也加剧着供求矛盾。一些用地政策限制多审批慢、私营停车场确权登记范围不清晰的问题,导致民间资本不愿建设停车场。停车这一庞大的社会需求,难以完全用市场化的手段予以满足。
\n管理标准不一,停车难“有序”。
\n以往车行道、人行道违法停车执法权分属交警、城市管理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分散等模糊地带;而路侧停车位与路外停车设施的建设标准与监督,也分属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多头管理下,一些城市出现拥堵区域谁都在管、政出多门,低密区域谁都不管、相互掣肘的困境,让停车难的解决难上加难。
\n管理与建设的空白下,滋生了种种乱象,让停车难“有价”。
\n有的公用地,被私自圈围搞成“野生停车场”;有的传统路面停车场,停车管理员私收停车费;有的城市推动智慧停车场建设,但缺乏监管,导致数十家智慧停车场要用不同的软件收停车费,收费方式不一外,还存有信息泄露等风险。
\n针对上述问题,《条例》都给出了解法:针对停车有位,除了深化此前重点民生实事之一的错时共享停车外,还提出给予资金、土地等支持,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停车场投资与建设;对于停车有序,《条例》除了通过明确停车管理主体,化解“九龙治水”执法困境外,还提到了建立和管理全市统一的智慧停车应用,通过数字赋能优化停车服务体验,彰显民生温度;对于停车有价,《条例》增加规定“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应当给予车辆不少于15分钟的免费停放时间。其中,住宅区免费停放时间不少于30分钟”。立法方向明确,如何把方向转化为成效,值得期待。
\n03
\n良法需善治,重庆该如何经由《条例》施行,让停车管理既贴近民生需求,又彰显治理温度?
\n因地制宜,把停车设施建到人民的心坎上。
\n当下,重庆正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工作,而停车设施扩容正是其中重要一环。据悉,重庆市已启动《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25—2035年)》编制工作,该规划将特别针对老小区、老校区、老医院、老商圈等“四老”区域,增加停车设施供给,满足民生所需。
\n此外,也应加力破局停车产业化。要看到,眼下除了智慧停车场等刚需建设需要推进外,如汽车营地、汽车洗美等新兴业态,也有对于停车功能和城市消费的补充拉动作用。相关审批立项要提高灵活度,进一步增加停车资源供给,丰富停车服务链条,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
\n因势利导,找到公共利益与个体诉求的“最大公约数”。
\n可以预见,有车和无车居民在挖潜建设停车设施、停车收费标准方面存在利益冲突;而政府在违停执法力度,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等国有停车资源对外共享等方面,也会面临一些推进难度。这些问题无法凭空解决,需要经由真实全面地了解民意,求取“最大公约数”。
\n昨天,在《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启动仪式上,市城市管理局就配套发起了“城市治理我建言”金点子征集活动,征集群众对停车治理的意见。下一步,也要把收集的意见切实融入建设管理中,确保停车治理的质效。
\n化解停车难,关键在满足更多的“既要又要”。
\n停车难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为此,许多地方的先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深圳、广州、杭州等地探索“互联网+停车”较早,“全市一个停车场”的数字化应用程度较高;江苏提出“停车指数”,经由量化数据来考核停车供需、管理现状,倒逼停车设施建设发展;北京人多车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便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共同制定了《北京市错时停车位租赁合同》,通过官方公布示范文本的方式,保障错时共享停车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n重庆要在下一步的停车综合治理中,厘清更多权责边界,做实更细的公共服务,让停车有位、有价、有序,让老百姓更有实感,城市更有活力。
\n原标题:停车难,如何解?
股票开户哪一家比较好,股票配资官网开户,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