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迎来开学季。据媒体报道,部分家长尤其是起始学段的家长,给孩子购置了很多“开学装备”,但实践证明,不少东西用不上、不好用。有的变成了“玩具”,有的沦为了“鸡肋”,有的则频频让孩子分神,干扰他们的专注力。
在家长的吐槽中,附带电动削笔刀、电动橡皮擦、迷你吸尘器的“智能文具盒”,不仅学校不让带,还成了孩子的玩具,影响学习效率;电话手表有过多冗余功能,让人担心孩子沉迷其中;背书耳返使用频率不高,很快就被闲置;“指纹水杯”有时打不开,能看到孩子喝水频次的功能“中看不中用”……
这样的现象背后,存在着各种原因。商家瞄准了家长对孩子在校安全、学习效率等方面的关心,把商品作为简单的“解决方案”推荐到家长眼前,但这些商品未必能达成营销话术所宣传的效果,有的是功能与需求不匹配,有的是噱头大于实用性,有的是质量不过关……甚至于,有的商家为了销量,刺激家长产生更多焦虑,从而制造出更多“需求”。当然,商品本身未必是“智商税”,但具体到某一个孩子身上,可能并不是他(她)真正所需。
对家长来说,或许难免要付出一些“试错”成本。要减少“开学装备”变成“玩具”“鸡肋”的情况,不仅家长在购买前要严格把关、谨慎选择,还要多了解孩子的实际需求,在使用中也要有所引导。学校也不妨多提供一些指引,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比如,一些电话手表除了基础的通话、定位之外,还具备娱乐功能,引发分散注意力、影响视力、导致攀比等担忧。从完善电子产品的在校管理方式,到培养孩子健康的使用习惯,都需要家校协同配合。
说到底,“装备”只是辅助,更重要的是家长的爱与陪伴、支持与引导。如何不被焦虑裹挟、不被营销牵着鼻子走,更好地回应孩子所需,是需要家长持续学习与自我成长的课题。
发布于:上海市股票开户哪一家比较好,股票配资官网开户,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