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你现在听着像个段子,可回头一看,那是你活生生的人生。
比如我儿子,十三岁,长得像个阳光帅气的课代表,一开口就让人明白啥叫“成绩中下,心态过热”。
你要问他兴趣爱好?他说:兴趣是数学,爱好是放弃。
问他周末安排?他说:一张嘴就能排出一周课表,除了上厕所,剩下时间全在“补”里头泡着。
我看着他那张每天被辅导班撵得没脾气的小脸,就像看到小时候我爸让我割韭菜时我那张“生无可恋”的脸:不同年代,同一表情。
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当年玩泥巴、放牛、扔沙包照样上了985,他呢,满城跑辅导班,数学还只会用计算器玩“开方”。
背后的问题,不是他不努力,是这补课的“努力”本身——有没有可能,只是徒劳的仪式感?
一、学习不是填鸭,是点燃脑子的火苗
我始终觉得,孩子脑子不是塑料桶,说倒就能装,说灌就能满。
补课这件事,在很多家长眼里,是“花钱买进步”的捷径。但从我儿子的反应来看,更像是“花钱买焦虑”的通道。
因为,他上的是那种“别人都报了我们也得上,不然落后”的课外班,课件做得比高考还高级,练习册比新华字典还厚。可他一写作业,依旧是:脑袋一片空白,眼神毫无波澜,答题像买彩票,全凭手感。
我问他:“你上这么多课到底学了啥?”他说:“学会了如何在一小时内,看似认真,实则放空。”
这不叫学习,这是职场PUA。
教育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真正的学习,是自发性的。”你按着脑门灌进去的,只能叫“知识残渣”。
所以实际上,他不讨厌知识,但讨厌被动吸收的状态。他喜欢的是,老师带他在生活中“发现规律”的瞬间;而不是死记硬背、按题模板往里套。
就像你再喜欢火锅,也扛不住一天三顿连吃三周。教育是激发,不是灌肠。
有次他实在太累,说啥都不想去补课。
我俩在家看《喜剧之王》,看到周星驰那句“我养你啊”,他突然一拍大腿说:“爸,你以后别指望我考上清华了,我养你吧!”我嘴角一抽:“你养我?你数学不及格,怎么填工资条?”
后来我干脆让他停了一节课,结果当天他居然自个儿打开书复习。我说这啥情况,他说:“爸,你让我放松一下,我反而有点内疚了,就想学点东西补偿你。”
你瞅瞅,学习不是不可以学,是你非逼着他干,他就只想当咸鱼。
二、孩子不是机器,是需要情绪价值的生命体
再卷的学生,也没法自动更新系统。情绪卡住了,脑子也会死机。
现在不少娃补课补成了“精神亚健康”,早上像刚充的iPhone电量,晚上就变成关机状态。你问他学了啥,他说“忘了”;你问今天老师讲的难不难,他说“不难,就是我听不懂”。
我试着给他找轻松点的老师,结果他回来一脸愤怒:“轻松啥啊?他说得轻松,我做得难受!”
孩子的挫败感,一半源于学习本身,一半是来自爸妈那张永远不满意的脸。
你想啊,大人一天上八小时班都能叫苦连天,孩子放学后还得奔波几个辅导班,身心双重负担,能不崩吗?
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一句很现实的话:“如果我们以今天的方式教孩子,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明天。”
我看现在的问题不是孩子没努力,而是整个教育节奏疯了——像是一辆被催眠的列车,谁跳下去谁是“失败者”。
上次开家长会,老师说我儿子注意力不集中,我回来批评他:“你是不是上课老走神?”他低头不语。
我又说:“你知道你以后这样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吗?”
他说:“考不上我就当直播博主啊,反正现在网红都不看学历。”
我当场脑仁嗡嗡响,真想给他讲讲高考重要性。可冷静一想:这不正是我焦虑的根源?非得把他按在“成功模板”里,才叫“尽责父母”。
我们要的不是让孩子“卷赢别人”,而是让他“健康成长”。可惜太多家长以为焦虑能当成绩催化剂,实际上,焦虑只会把孩子逼成“情绪废物”。
三、补课是形式,教育才是根本
如今的课外班,就像汉堡王搞活动——买一送三,数学补着顺便塞上英语和物理,明明一个胃,非得吃出三种口味。
很多家长以为:课上不懂?补;跟不上?再补;不爱学?换老师接着补。
可你想过没:孩子不是没学,而是没学进去。
补课不是万能钥匙,它解决不了孩子的动力问题,也缓解不了家庭的“望子成龙”焦虑。
教育不是“多学”,而是“学会”;不是“上更多的课”,而是“找到适合的路”。
就像毛姆说的:“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是让人了解自己。”教育本质上,是帮孩子认识他自己,而不是变成另一个别人。
我同事的儿子也补课,一周七天满打满算。他妈每次给他打鸡血都用“别人家的孩子”举例。
有一天他儿子当着一屋亲戚的面说:“你整天说别人家的孩子,我咋觉得你也不像我妈,倒像别人家的妈。”
全场爆笑,她脸色当场从粉底色变成姨妈红。
笑归笑,她那天回去真做了件“人性回归”的事:取消了三个补习班,带儿子去了趟海边。
她说,那是第一次看到儿子笑得像个人。
所以说,教育不是赛马,而是养花。
你想让孩子开花,不是拼命浇水、拔苗助长,而是给他阳光、空气和土壤——还有自由生长的时间。
补课不是原罪,焦虑才是。你要问有没有必要补课?我说要看补的是“知识短板”,还是“父母焦虑”。
若是前者,合理安排没问题;要是后者,不如先补补自己内心的空洞。
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真的需要补课,还是我想让他追上别人的步伐? 2.孩子有没有因为补课变得更积极,而不是更厌学? 3.补课是帮他打开世界,还是困在更深的牢笼?
因为,教育是双向奔赴,不是单方面的施压。
我们不是要把孩子“压”成某种模样,而是看见他,理解他,支持他。然后,在他最累的时候,递上一个苹果,陪他走完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
别总让孩子补课,有空也补补拥抱、信任和鼓励——那些才是真正让人长大的“核心课程”。
股票开户哪一家比较好,股票配资官网开户,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