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正面临着传承自觉性不强、传承人老龄化断层、传承基础保障缺位以及“遗产”与“现产”无法分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让蕴含民族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陈列式”“静态式”保存模式,实现“教育化”“活态化”传承,是地方高校亟需回应的时代命题。
有鉴于此,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李克军教授研究团队撰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新范式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基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十多年来非遗教育的实践探索,系统性地提出了高校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该书明确提出地方高校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手艺延续传承,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教育再创造。作为一本扎根教学实践的研究著作,该书详细分析了高校如何围绕地域文化资源,形成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到实践平台建设的非遗传承教育全流程。
在课程设计方面,该书提出了非遗传承的“三层递进式”课程体系,即基础类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非遗与民族文化》等课程强调文化认知;传授类如“双师同堂”课程,融合了民间艺人与专业教师的双重优势;拓展类课程则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产品开发,实现知识转化与创新创业的双重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该书呈现了“专业+技艺”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路径。一方面,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直接进校面向师生授课,确保非遗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学校也通过实践调研、非遗研修等方式,打造理论研究与实践实操同频共振、协同创新式的教学团队。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该书展示了“课堂—社团—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为非遗传承创新提出了新的融合路径。一是在课堂内通过工作坊、实训课实现技艺传承;二是在课堂外依托非遗,如满族刺绣、布糊画、非遗剪纸社团等,拓展学生传承兴趣;三是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例如参与承德社区文化节、避暑山庄文创产品开发等,实现“学-研-产”联动,将非遗转化为文创商品,实现了从教学成果到社会价值的转化闭环。
股票开户哪一家比较好,股票配资官网开户,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