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因为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而背叛曹操,这种说法其实只是小说中的情节,真实的历史远比这复杂。想要弄清陈宫为何反叛曹操,必须先明白他为何会支持拥立曹操。陈宫的背叛只是结果,这背后必定有深层的原因,而这原因要从陈宫支持曹操成为兖州主开始说起。
---
1、陈宫拥立曹操的背景
陈宫是兖州东郡人,出身于本地豪族,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对家乡兖州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东汉末年的兖州,连续遭遇了三次严重的生存危机,而且每一次危机都比前一次更为严重。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191年7月,当时黑山军在首领于毒、白绕、眭固等人率领下,向魏郡和东郡发动进攻。东郡位于兖州北部,与冀州接壤。东郡太守王肱无法抵挡如潮水般涌来的黑山军,最终导致东郡陷落。
当时,袁绍已取代韩馥成为主导势力,出兵攻打黑山军所占的魏郡,曹操则在袁绍支持下负责防御东郡。曹操在濮阳击败了白绕,成功占领东郡。随后袁绍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驻地设在东武阳。至此,兖州的第一次危机暂时缓解。
展开剩余88%第二次危机爆发于公元192年春。于毒率黑山军再次进攻东郡,目标直指东武阳。曹操此时屯兵顿丘,采用围魏救赵之计,攻打黑山军主屯,成功解除东武阳的包围。随后,曹操又连续击败黑山军的重要将领眭固和匈奴首领於夫罗於,大大巩固了自己在东郡的统治。曹操连续获胜,不仅稳定了局势,也让兖州士族和豪族看到了他强大的战斗力。毕竟,黑山军曾给兖州带来了极大破坏,给当地士人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第三次危机发生于公元193年4月。原本想进入渤海的黄巾军,在公孙瓒遭遇惨败后,转而进攻军事力量薄弱的兖州。黄巾军这一次势力庞大,人数多达百万,是兖州面临的最大危机。兖州任城相郑遂在抵抗中被杀,黄巾军攻占了东平。兖州刺史刘岱不顾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主动出战,结果在野战中战死。此时兖州刺史空缺,各郡各自为政,形势极度混乱。百万黄巾军肆虐兖州,无论是士族豪族,官僚,还是平民百姓,都在苦难中挣扎。此刻,兖州迫切需要一位有力的人物来扭转局势。
---
2、陈宫拥立曹操为兖州之主的过程
陈宫深知兖州已到了崩溃边缘,若不迅速行动,兖州必将沦为黄巾军的地盘。于是,他找到自己的长官、东郡太守曹操说:“如今兖州无人主理,朝廷无力管辖。我愿意去说服州中官吏,让你出任州牧,凭借兖州之力称霸天下。”
曹操欣然接受了陈宫的建议。陈宫又辗转游说兖州别驾、治中等官员,劝说他们相信:“天下大乱,兖州无人,曹操乃是天降之才,若由他统领兖州,必能安定百姓。”
兖州的实权人物采纳了陈宫的观点,认为曹操果然是难得的人才,值得信赖。于是济北相鲍信和州吏万潜等人前往东郡,请曹操出任兖州牧。
在兖州大小官员的支持下,曹操正式成为兖州牧,兖州也有了新的掌控者。
---
3、陈宫拥立曹操后,兖州和曹操发生的变化
首先,兖州的危机得到缓解。
既然得到了兖州势力的拥戴,曹操必须交出成绩,首要目标就是铲除黄巾军。于是曹操率大军强攻黄巾军,经过多次激战,黄巾军根本无法抵抗。
黄巾军此时面临三条路:第一,逃跑到其他地方继续为祸;第二,死守到底,决一死战;第三,投降。前两条路力量悬殊,均难为继,最终大多数选择投降。兖州的强敌黄巾军被消灭,兖州恢复了昔日的秩序。
其次,曹操的实力得到了空前增强。
百万黄巾军及其家属被曹操收编,一部分人被安排成屯田民,负责耕种生产;另一部分成为士卒,助力曹操征战天下。
原本只掌控东郡的曹操,迅速成为拥有兖州八郡的豪强,拥有了稳定的地盘,数百万的人力资源,源源不断的粮食与兵员供应,以及数万精锐士兵,彻底摆脱了兵力不足的窘境。
更重要的是,有了兖州的后方作为稳定基地,曹操在外征战时不再惧怕兵员粮草的缺乏,即使遇到败仗,也有后方补充兵力粮食。
因此,拿下兖州之后,曹操手握稳固根基,有了争夺天下的底气。
---
在兖州遭遇空前危机时,兖州本土势力急需一位强人来稳定局势,于是曹操成为包括陈宫在内的兖州集团的拥戴对象。曹操也确实没有辜负众望,成功消灭了威胁兖州的敌人,为兖州带来了短暂的安宁。
如果曹操能够效仿刘表那样,重用兖州本地人士,立足兖州,保护兖州利益,实现安民保境的目标,那么兖州势力集团会一直支持他,拥戴他为兖州之主。
可惜,曹操并非刘表,其结局也截然不同。
---
陈宫从曹操的支持者变成反叛者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积累的必然结果。对陈宫来说,他并未真正改变,变的是曹操。事实上,曹操本人一直未变,只是形势在变,陈宫无法适应罢了。
以陈宫为首的兖州士族豪族将曹操推上兖州牧的位置,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兖州人的利益。曹操虽然初期做到了,但后来的一系列举措,极大地背离了他们的期待。
那么,到底曹操做了什么,令陈宫及兖州人士彻底失望?
---
首先,屯田安民政策损害了兖州本土人的利益。
袁绍掌控冀州后,没有侵害冀州士族豪族利益,反而保护他们的土地和资源;刘表入荆州,也重视荆州本土士族,维护他们的利益;刘备入益州亦是如此。
然而曹操却不同。他收编了百万黄巾军和其家属,这些人没有土地,必须安置在兖州。为此,必须腾出大量土地安置他们。
虽然战乱导致许多土地荒芜,部分土地无人认领,但这些“无主之地”实属兖州人民的财产。如今突然涌入大量外来者瓜分土地,严重侵占了兖州的土地资源。
若曹操驱逐黄巾军,这些土地本应归还给本地人,然而这一切都没实现。
尽管曹操稳定了兖州,但本地人并未从中获得实质利益。
---
其次,曹操的用人策略伤害了兖州人士的利益。
刘表入荆州重用荆州士族豪族,袁绍亦是如此,都获得了本土势力的支持。
但曹操则不拘一格用人才,他重用了大量颍川人士,如荀彧、郭嘉等,却很少提拔兖州本地人。即使是陈宫这样的支持者,也未得到应有的重用或核心地位。
这种做法刺痛了兖州本土人士的心。
---
最后,曹操的两件事极大激怒了兖州本土势力。
一是杀害名士边让。边让是陈留人,曾任九江太守,才华出众,与孔融齐名,深受兖州士大夫敬仰。但他轻视曹操,甚至多次讥讽嘲弄。曹操盛怒之下,杀了边让及其妻子。
曹操的暴烈行为在兖州人心中留下阴影,显得他极不容忍异己,缺乏理智。
另一件是徐州的屠城事件。曹操父亲曹嵩在往兖州途中遇害,曹操认为徐州陶谦有责,率军讨伐。虽然为父报仇名正言顺,但曹操在徐州屠杀无辜,残害百姓,造成泗水被堵,鸡犬不闻人声的惨状。
---
当年陈宫欢欣鼓舞地称曹操是“命世之才”,如果让他为牧州,一定能安定百姓。如今看来,曹操非但非明君,反倒像暴君,视人命如草芥。一个名士被杀全家,一座州城被屠戮,这样的人怎配为兖州之主?
在陈宫为首的兖州势力眼中,曹操既不能给兖州带来福祉,也没有治理之才,许多人开始后悔曾经拥戴他,私下联合等待反叛的时机。
由此可见,陈宫反叛曹操并非个人恩怨,而是整个兖州集团对曹操的集体不满。这场“兖州之变”,除了东郡的范县、东阿和济阴郡的鄄城三个城市外,几乎整个兖州都脱离了曹操的控制,随陈宫等人一同反叛。
---
“兖州之变”是曹操人生的低谷,堪比汴水之败。这场变故为曹操后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他学会了宽容待人,比如对待孔融这样的名士以及政敌杨彪的处理,更加重视本土士族的提拔,比如入冀州和荆州后大力任用当地人士,也减少了大规模屠城行为。
这些教训深刻且宝贵,是曹操未来崛起不可或缺的一课。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开户哪一家比较好,股票配资官网开户,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